澳門日報
C01 | 澳聞 | 2015-06-08
暑假將至,青少年濫藥問題又成焦點,早前社工局調查報告發現本澳在學和街頭青少年濫藥比例增,更為青少年濫藥問題敲響警號。群力智庫常務理事陳家良認為,目前青少年濫藥有三個趨勢,包括低齡化、隱蔽化和藥物取得容易化,值得社會關注。建議透過修法,提高澳門的毒品犯罪成本以增強阻嚇力,同時需更具針對性開展預防濫藥教育。
濫藥三趨勢堪關注
陳家良指出,現時青少年濫藥有三個趨勢值得關注。一是低齡化,據社工局調查,在學青少年中高小學生濫藥比例增幅最高,年齡最小只有十歲。二是隱蔽化,隨著雙職家庭增多,無論在學或街頭青少年喜在家濫藥,加上延關後青少年北上濫藥更易,要監管和發現青少年濫藥越趨困難。三是藥物取得容易化,社工局調查顯示,街頭青少年從澳門獲得藥物比例比一○年升近一倍。
刑罰過低難阻販毒
造成上述趨勢,其一主因是澳門毒品犯罪成本低,從宏觀角度來看必須修法。現行《禁毒法》於○九年修訂,但“新不如舊”,販毒判罰入獄三至五年,量刑低、起點低、平均值低,阻嚇作用有限。建議將判罰年期“一斬為二”,三至八年是小量販毒,中量及大量販毒為八至十五年,增強阻嚇力。
再吸者應強制戒毒
至於吸毒方面,澳門一直實行自願戒毒模式。陳家良認為現時有關做法寬鬆,當局應修法只給予一次自願戒毒的機會,吸毒第二次或以上者須予以強制戒毒。又提倡借鑑台灣做法將毒品分級,按毒品的影響力作出不同罰則。透過加大毒品犯罪成本,減少毒品跨國犯罪,避免澳門成為販毒中轉站。
教育家長認識毒品
陳家良稱,本澳的預防濫藥教育,尤其學校層面做得不錯,學生、教師對毒品有相當認知,但宜更具針對性。家長是最接近青少年的人,需加強對毒品的辨別、危害知識,以判斷子女有否吸毒等,建議學校在家長會期間邀請警方,對家長進行相應培訓。此外,長假期是青少年濫藥的高危時期,此前的宣傳教育需增強,並因應青少年特性藉網絡傳遞訊息。除在學青少年外,街頭青少年也應列為預防濫藥教育的重點目標。
本報記者 梁碧琪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