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員何潤生指出,興建“可全天候通車”的第四條跨海通道早已形成社會共識,因此以隧道方式建造無疑是社會的傾向性選擇,惟特區政府在橋隧之間蹉跎近十年,始終猶豫不決,至今仍未見具體定案,坊間亦不解政府多年來究竟為何「裹足不前」。更令社會疑惑的是,特區政府在新城填海第三階段諮詢時表示“當局一直關注第四通道的設計,目前仍停留在構思階段,主要是未能選擇第四條澳氹通道以隧道或橋樑方式建造”。而近日,又再透露將爭取在9月份推出建設第四條通道的初步概念,且強調並非採用單一方案。因此,社會普遍質疑這種還原基本步的做法,無疑是本末倒置、閉門造車,忽視了澳門社會長久以來的共同訴求。
事實上,隨著港珠澳大橋預期於2017年通車,以至粵澳新通道開通、路氹城及橫琴進一步開發等,勢必帶動澳氹間的新一波交通流量,屆時本澳的路網承載力百上加斤,甚至可能出現癱瘓的危機。因此,第四條海跨海通道的興建,無疑是與時間競賽,刻不容緩。
因此,何潤生認為,特區政府應切實結合“一核兩面三圈”綠色交通城市建設,以及新城A區地下工程的先期實施實際情況,借鑒港珠澳大橋隧道部分的最新研究、施工成果,對第四條跨海通道的功能定位和建設規模進行科學、充分的論證,儘快出台具體的建設方案予公眾討論,讓公眾能具針對性的提出意見或建議,節省不必要的重複諮詢,及早凝聚社會共識,加快工程建設日程。與此同時,政府更要汲取輕軌工程分段式批給的教訓,未來將跨海通道的工程整體批給,並且要致力尋找具有實力、資質、經驗的國內外企業,以確保工程的工期、質量及成本受控,讓第四條跨海通道能及時緩解往來澳氹的交通壓力,發揮對港珠澳大橋口岸人工島交通流的疏導作用,同時為新城的發展提供必要交通聯繫和支撑,確保本澳宜居、宜游城市建設落到實處,使澳門特區早日邁向可持續發展的綠色交通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