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日報
P03 | 澳聞 | 2015-11-09
【本報訊】澳門掘路工程遍地開花,一些路段重複開掘,以及工程拖拉嚴重,影響市民出行。
中區社諮委、群力智庫副秘書長張淑玲表示,近日有居民反映,內港巴素打爾古街近內港停車場,因交通事務局進行管道鋪設工程,往媽閣方向兩線改為一線行車。工程導致內港至沙梨頭一帶交通嚴重受阻。加上黑沙環馬路與俾利喇街交界以及大三巴街分別有工程,形成「骨牌效應」,導致本澳多處嚴重塞車。
由於本澳車輛持續增長,路面行車速度減慢,隨着格蘭披治大賽車的來臨,連接北區至中區、南區交通流量,在實施改道或封路措施後,將增加賽道沿途交通壓力,加上多處主要道路掘路工程持續,將進一步對周邊道路網形成嚴重堵塞,交通形勢將會較往年嚴峻。
道路工程協調小組成效存疑張淑玲指出,雖然政府於2009年設立了由交通局統籌,工務局、運建辦及民政總署等共同組成的道路工程協調小組,協調各公用事業和政府部門的道路工程,避免道路兩年內重覆開挖。但根據政府資料顯示,單是去年就有5900宗掘路申請,批出的個案多達3600宗,平均每天有近10宗,未來掘路工程會更多。
由此可見,道路工程協調小組未見發揮明顯作用,需要進一步檢討。
她認為,道路重複開挖主要是因為澳門現時欠缺整體和中長遠的城市規劃,如某個區域有新的工程項目或新住宅落成,原有區內的管網系統已無法滿足發展需要,必須進行擴闊渠道。事實上,水電、燃氣、通訊等基礎配套設施管網的改造、增設是有必要,但不應成為掘路工程大規模出現的理由,政府不應以此為藉口而漠視檢討掘路工程的協調機制。
倡新城建地下共同管道減掘路現時本澳舊區並沒有條件作出改變,但未來在新城A區等新區建設中,政府應制訂好整體及中長遠的城市規劃,在新城填海區地下建造一個隧道空間,將電力、水管、通訊、排水管道等地下管道集合統一管理及維修保養,減少重複開挖,以及減少渠道工程對居民生活的影響。
另外,現時不少施工現場都會展示簡單的施工牌照,但大多對施工內容都沒有詳細的說明。雖然政府部門都會在各自的網站公布有關工程訊息,但因信息分散,普通市民一般都不會去瀏覽。
張淑玲建議道路工程協調小組可商討將該責任交由一個專責部門負責,日後由該部門去將所有工程資訊在同一網站上統一公布,除了增加資訊的透明度,亦有助政府各部門的協調,加強信息發布及與居民的溝通。
張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