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日報
2016-04-13
臨近畢業,不少年輕學子都要面對繼續升學或就業的抉擇,一旦選擇錯誤或被父母責罵便會產生情緒問題。群力智庫政策研究部部委陳子昌認為,現時本澳的生命教育未具有系統的師資和教材,難以照顧部分隱蔽學子的情緒輔導,建議當局考慮委託教育科研機構制訂有生命教育課程計劃,鼓勵各校採納且把生命教育獨立分科作為中、小學課程。
陳子昌表示,早前鄰埠接連發生多宗年輕學子自殺的事件,引起各界高度關注。回顧本澳,去年底有團體公佈的中學抗逆力調查發現,本澳中學生在應對困境和緩解壓力的能力屬差,更有百分之四點一的受訪者曾想過自殺,反映學校的生命教育與學生情緒輔導工作急需改進。在各校的課程框架中也通常僅把生命教育作為修身課或公民課一部分。他舉例指,如教青局與人民教育出版社聯合初版的《公民教育》教材,生命教育僅佔初二級其中一個學習單元,認為不足協助青少年應對整個青春期的情緒困擾。
制訂學生輔導指引
現時本澳學校在學生情緒輔導工作是採取前線教師、校方訓導工作負責人與駐校社工三方結合的方式,惟三者間並沒有明確分工,面對個別思想較複雜內向的隱蔽學子,前線教師在處理相關問題時往往欠缺統一、規範指引。他建議仿效香港制訂教師使用的學生輔導工作指引,把學生因生理或心理問題引致的行為偏差按階段等羅列表徵,並制訂相關處理步驟。或考慮建立如台灣學校推行的“校園學生憂鬱與自我傷害三級預防工作計劃”,從組織運作、培訓防治人才、編製相關教材及相關資料、推動生命教育四方面著手,按各職位制訂分工與工作流程,相信這些措施經過多年實踐已比較成熟,有助本澳完善生命教育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