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日報
2016-10-23
立法會日前初審《預算綱要法》,群力智庫中心常務理事陳家良認為當局要藉着今次修改有關法律,找準「痛點」,令公帑花在對的地方。建議預算執行時除了依循以最低成本的準則,亦須引入嚴緊的績效評估機制,令質量受到保證,避免造成公帑浪費。同時建議參考廣東省人大常委會監督政府財政實行事前介入、事中跟進和事後評價的做法,引入問責制度,制訂跟不上進度的處罰制度,以強化監督力度。
《預算綱要法》在生效32年後首次進行修改工作。陳家良表示,過去本澳很多重大公共工程出現超支是家常便飯,除預算超支外,亦緊隨着超時、質量差的情況。以輕軌建設為例,審計署去年曾狠批工程估算繼續亂籠,截至2013年底估算已由最初的42億元大幅增加至142.73億元,且尚未封頂。儘管政府常表示會以審慎理財、量入為出的施政理念,事實則是公帑花如流水,卻被社會抨是「大花筒」、「洗腳唔抹腳」。他認為,當局要藉着今次的修改,找準「痛點」,令公帑花在對的地方。
引入績效評估 避免雙重浪費當局曾承諾會先與立法會介紹,再完成有關《預算綱要法》法律草案。然而,行政會於本月上旬公布完成討論有關法律草案,並將送交立法會審議,認為做法倉促,有急奏章之感。
在修訂的條文中提及,預算執行時依循以最低成本取得最大社會收益及效益的原則。陳家良認為當局是意識到減少不必要開支的重要性,但在體現質量上,應訂定相關質量指標,令有關項目具持久耐用之特質。舉例,如近來的一些公屋項目在建成後,居民入伙時往往認為室內裝修馬虎,質量欠佳,造成居民花費大量金錢重新裝修,以及造成大量垃圾。如此一來,政府公帑白花,居民又要額外花費,造成雙重浪費。當局要在運用合理的公帑時,思考如何用得其所,引入嚴緊的績效評估機制,令質量受到保證,這才是理財的精髓。
有關提高預算透明度,法案提出如增設在每年8月10日前向立會提交「預算執行中期報告」、「季度投資計劃執行報告」及「專款專用」的預算修改規定。有關修改建議有助提升監管力度。
然而,有議員提及早前前往廣東交流,同省人大常委會監督政府財政實行事前介入、事中跟進和事後作第三方績效評核,做法可取。陳家良亦認為有關程序有助強化監督之效,建議當局參考有關做法。同時,建議引入問責制度,制訂跟不上進度的處罰制度,使各部門運用公帑時更為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