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颱風“天鴿”吹襲下,本澳大範圍地區水電俱停,城市運作幾乎癱瘓,更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天鴿”本身具超強的破壞力外,另一主因是在缺少有效預警及信息通報機制下,社會全方位防範意識嚴重不足。對此,群力智庫中心副理事長雷民強促請政府建好預警機制,防災害於未然。
天氣預報似直播?
雷民強指出,政府現時的災害預警機制顯然不合格。從幾年前開始,弄到家長、學生怨聲載道的“演習”,到去年來勢洶洶的颱風“妮妲”爭議預警,再到這次特大颱風“天鴿”的預報。氣象局作為自然災害預警主要部門,相關預報如同虛設。與鄰埠相比,本澳氣象局天氣預報像是“天氣現場直播”,難讓全社會提早警覺,自覺做好防範措施。
對此,他希望政府痛定思痛,盡快建立一套有效災害預警機制,及時提供警示的機構、制度、網絡、措施等構成的預警系統,讓社會做好佈防。建議政府從氣象預報着手,加強對災害天氣的科學預報,尤其加強對風災、暴雨及天文大潮的疊加預警。在此期間,實時公佈水位監測情況。其次做好協調工作,勸喻和協助低窪地區居民及商戶做好水災預防和人員疏散,將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減至最低。
善用新媒體通報
與此同時,做好災情發佈及更新工作,善用現代資訊平台增加信息發佈渠道。是次風災令全城大部分地區停電,傳統媒體包括電視及電台處於被動;反而手機社交平台則成為社會信息發放及傳播的重要平台。然而,政府仍對有關新媒體應用遲遲未及應用,對信息發放的準確性及時效性等都不及市民的互相通報。
因官方信息發放遲滯,令社會不斷被假消息充斥市面,影響社會秩序。當局未來應加強網絡信息發送監管,杜絕因虛假信息泛濫而造成社會的不必要恐慌。防災減災,是自然與科學的生死競速,政府要對市民的生命和財產負責。災害預警機制不能停留表面,應真正付諸於行動。
資料來源:澳門日報,2017-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