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澳門固體廢物資源管理計劃》,群力智庫中心副理事長陳家良認為,政府透過制訂長遠的減廢政策及完善環保基建設施,有利本澳系統地應對固體廢物問題,促請環保部門盡快以經濟手段向建築廢料產生者按量徵費,透過持續宣傳教育及“污者自付”及“生產者責任制”等方式,達至長遠減廢。
堆填區向高發展
隨着澳門經濟急速發展,固體廢物與日俱增,生活垃圾、食肆廚餘、建築廢料等,均對環保基建設施構成極大壓力。據統計資料顯示,澳門垃圾焚化中心從二○一一年至二○一六年的城市固體廢物接收量由每年三十二點九萬噸增加至約五十點四萬公噸,澳人均城市固體廢物棄置量從一點六三公斤增加至二點一一公斤,較新加坡的一點四九公斤、香港的一點三九公斤高出一大截,已達焚化中心每日最高處理量的八成。
陳家良表示,政府雖深知問題嚴重,惟一直苦無對策,垃圾焚化中心的處理能力幾近飽和,整個堆填區祇能向高發展,問題嚴峻。若不採取果斷行動,部份固體廢物將可能無法獲妥善處理,居民的生活將受到影響。
建築廢料量驚人
他留意到,現時大量建築廢料對堆填區造成沉重壓力。隨着多項大型基建日夜趕工,建築廢料從二○○六年約一百九十七萬增加至二○一五年的四百八十三萬立方米,增幅超過兩倍,數量驚人。環保局早於二○一二年委託顧問機構開展《澳門建築廢料管理制度研究》,二○一五年更就《澳門建築廢料管理制度》諮詢公眾,惟經過多年的反覆研究、諮詢和論證後,源頭減廢工作仍毫無寸進,生產者責任制淪為“空中樓閣”。
政府如今提出,對固體廢物實行收費制度及生產者責任制,陳家良認同當局透過經濟手段減少產生廢物,不同的生產者及業界(包括消費者、零售商、進口商及生產商)必須共同分擔責任,以可持續方法循環再造及處理廢棄產品。其他國家經驗顯示,生產者責任計劃不僅可分流原本會送入堆填區的大量固體廢物,有助推動回收業發展,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和促進經濟增長。
承擔廚餘處理費
就廚餘問題,他提到本澳的生活垃圾中,三至四成為廚餘,當中不少是博彩娛樂場、酒店餐飲業所產生的食物殘渣,雖然部分機構自行配置廚餘機處理機,惟數量不多。建議政府盡快制訂措施,以“污者自付”原則,由相關場所承擔廚餘的處理費用,透過徵收費用增加額外成本,推動大型企業履行環保責任及義務,共同提高環保責任。
資料來源:澳門日報,2017-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