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澳門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美食之都」的稱號,成為繼成都、順德後的第三個中國城市。然而盛名之下,本澳究竟有多少特色美食是旅客熟知?為何仍有不少傳統老店被迫走向結業之路?群力智庫中心理事張名威認為,傳統老店活力不足,必須加強引導其創新成長,可結合青創和智慧旅遊,推出旅客眾評平台或塑造行業品牌,並針對老店經營特點,適當提供稅務優惠,縮短發牌時間,及加強優化社區規劃,改善通行環境和街道風貌;在有條件地方可配合旅遊路線,試行美食專線巴士,給旅客更多不一樣體驗。
張名威指,澳門傳統老店數目眾多且分布零散,即使本地居民亦難如數家珍。
以代表性的飲食業為例,若遊客專程來澳覓食,必需穿街過巷,行程曲折彷如尋幽探秘。好處勝在樂趣無窮,惟須花更多時間配合。據統計局資料顯示,2017年訪澳旅客平均留宿時間是1.4晚,扣除住宿、瀏覽熱門景點外,自由暢遊澳門的時間可謂所剩無幾。以佔六成七的內地旅客旅遊習慣來看,實現深度品質遊的機會較微,這對分散的傳統老店而言,難以從中獲得商機,加上租金貴,回報率低,使中小微企經濟增長有限。
除此之外,傳統老店亦面臨接班困境。因通脹壓力及個人興趣因素,年青人更傾向高回報工作。張名威認為,要協助傳統老店走出接班困境,可結合青創發展,支持多類型社區活動及鼓勵老店自我創新等方面入手。例如通過青創平台,提供各類資訊或渠道,鼓勵年青人發揚祖業;打造名優品牌,提高老店知名度,促進行業良性競爭發展;同時,適當提供稅務優惠,減免部分行政牌照費用,縮短牌照辦理流程,減少成本負擔。
張名威表示,傳統老店作為社區商業發展的一部分,其營商狀況值得當局認真梳理。長遠來看,應藉都市更新及歷史城區保護的機會,做好跨部門協作創設更好的營商及社區環境,以交通帶動人流,配合街道美化、舊建築活化、社區藝術活動等,提振社區吸引力。對旅客遇到的搵路難、搭車難,可多在硬件上下功夫,設置具互動功能的智慧路標,嘗試推出美食巴士路線,分流旅客到舊區,帶旺各區均衡發展。
資料來源:市民日報,2018-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