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是人類社會共同的應盡之責,而在社會諮詢討論已久、俗稱“膠袋徵費”的《限制提供塑膠袋》法案將於十一月十八日起正式生效,意味着本澳的環境保護工作即將進入新階段。立法議員、群力智庫理事長何潤生建議,政府應加強宣傳,提升社會整體的環保意識;並制訂其他配套政策,進一步擴大資源回收範圍,“組合出擊”推動社會全面減塑止廢。
逐步擴大減塑範圍
何潤生認為,減塑關鍵在於提升公眾整體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自發實踐環保的氛圍,應透過教育、經濟等途徑,加強行業宣傳,令居民及旅客更清晰具體細則,相信有助法例施行。長遠應制訂其他配套的政策措施,逐漸擴大減塑和減塑外其他資源回收範圍,才能一步一步擴大本澳環保工作的成效。
他表示,“膠袋徵費”制度意在降低居民使用塑膠袋的頻率和數量,有利城市減廢。然而,由於相關法律涉及“零售業場所”涵蓋和牽涉的範圍廣泛,包括超級市場、餐廳、飲食場所、飲料場所、麵包店、藥房、便利店及煙草售賣點等,與居民的生活日常息息相關,若居民和商戶對法例的理解不清,容易造成濫收、多收、少收等狀況,甚至因而形成消費糾紛。
加強長者旅客宣傳
他建議,在制度推行初期,當局應進行不定期的隨機巡查,盡量增加宣傳方式和渠道,特別是針對長者及外地旅客進行指向性宣傳推廣策略。同時應增加不同溝通渠道機制,讓居民能投訴或舉報不法的零售場所。在實施政策後,亦需定時檢討,以優化相關措施的實際執行效用。
何潤生補充,相關制度在澳門屬初試階段,且畢竟屬於經濟手段,因此能否直接減少城市塑膠袋的使用量,仍需長時間觀察和檢討。除膠袋外,保鮮膜、膠樽等其他塑膠用具亦已充斥在家居生活的各方面,建議當局應盡快推出“膠袋徵費”的後續減塑、固廢物減排等環保政策措施,“組合出擊”。例如與塑膠品進口商、製造商合作,減少固廢物的產生量,加強社區、學校的環保教育等,逐步乃至全面提升居民的主動環保意識,才能有效降低環境壓力。
資料來源:2019-9-23,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