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澳近年天災意外頻生,屢屢發生風災、火災、氣爆等大型災難或突發公共事件,引起居民及社會關注本澳聾人及聽障人士在相關災難時的人身安全。政府雖然於2016及2017年公佈《康復服務十年規劃》和《澳門特區無障礙通用設計建築指引》,當中包括便利聽障人士生活及出行的措施,然而礙於本澳社會對於無障礙環境的推動仍在起步及發展階段,未能在滿足聾人及聽障人士的使用需要。特別是本澳大部分的樓宇、公共地方的警報系統設施,均屬有聲警報,一旦發生緊急或意外事故,聾人、聽障人士根本無法知悉或在接收訊息方面較延遲,增加他們遇上意外的風險。早年鄰埠亦曾有聽障人士在火警時聽不到警鐘的事故發生,因此本人認為本澳亦應預早作好準備,並應加快視像警報系統的推動,在公共空間、公共房屋、政府設施等公共及有需要的地方安裝相關系統,引入「便攜式」震動警報器、輔助對話眼鏡等智能輔具產品,方便聽障者能夠第一時間接收週邊的突發資訊,或於突發事件發生時向外界求救,加強對他們生命安全的保障。
隨着特區政府近年積極推動「社會共融」,社會越來越多人開始正視聾人及聽障人士的權益,以及他們的生活需要。有研究指本澳將於二零二六年進入“老齡社會”,更將於二零三六年進入“超老齡化社會”,耳聾或聽障現象將越來越普遍,聽障人口數量亦將快速增長,本人認為當局有必要正視相關問題,持續完善及優化相關環境、設施和配套,使他們能夠在無障礙的環境下融入社會。建議當局應從教育做起,例如透過模擬聽障體驗、真人圖書館等方式,增加社會大眾對聽障的認識;應鼓勵坊間更多人報讀手語及手語翻譯課程,確保手語翻譯的可持續性,同時有利於後續其他無障礙措施或規劃的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