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總會副理事長兼社會事務委員會主任張淑玲表示,本澳休憩設施數量不足、分佈不勻,部分設施傳統單一等問題突出,導致觀音像海濱休憩區、燒灰爐公園這些新型公園啟用後,隨即引來大批家長和小朋友跨區使用,希望當局參考過往經驗,做好各區休憩設施的佈局和規劃,並結合不同年齡層的需求,兼顧環保及共融元素,引入更多優質和新穎的兒童、親子玩樂設備,提高居民的生活質素。
張淑玲表示,據市政署網頁資料顯示,本澳現時共有七十八個公共休憩區,當中澳門區有六十七個,大部分集中於中南區,氹仔八個,路環石排灣三個,從這個數據看來,雖然看似澳門區的休憩設施最充足,但不少休憩區面積少或設在大街、馬路邊、小巷裡面,難於利用,或因環境問題影響居民使用。加上澳門區人口比例多,對休憩空間的需求更大。
以澳門半島北區為例,現時北區較大型的休憩空間,祇有鴨涌河公園及黑沙環公園,對比觀音像海濱休憩區、白鴿巢公園及氹仔中央公園,鴨涌河與黑沙環公園設施顯然較傳統單一,缺少新穎、多元的綜合性兒童遊樂設施,形成較大的落差,促使居民需要跨區遊樂、鍛煉。同時,部分如新橋、下環等舊區由於唐樓多,樓宇密集,較難騰出土地空間作為休閒活動場所,故區內的運動場、戶外活動空間等均較缺乏。
合理發展閒置地
張淑玲建議當局應合理利用未有中、長期規劃但已收回的閒置土地,建設臨時休憩康體設施、籃球場、休憩區和自由波地等,為居民提供多元休閒和活動空間,避免土地長期閒置。
同時,未來對新建或重整的公園、休閒設施時,可考慮引入人流監察設備,實時讓居民了解各大公園或休憩設施的客流;並可參考是次正式開通網上取籌預約方式,讓家長可透過互聯網了解不同公園的使用情況,有利做好分流。
長遠而言,政府應透過數據分析,科學完善休憩區功能,做好休憩設施的佈局和規劃,並結合不同年齡層、不同群體的需求,兼顧環保及共融元素,引入更多優質和新穎的兒童、親子玩樂設備,合理配置各區的休憩空間,使本澳的運動、休閒設施類型更加多元化。
資料來源:2021-5-3,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