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前日向立法議員介紹擋潮閘仿真結果和防災減災的工程進度時指,擋潮閘造價貴、維護貴、用得少,內港擋潮閘是否興建將留待下屆政府決定。立法議員、群力智庫副理事長梁鴻細認為,政府政策具有延續性,不宜留待下屆決定,應向社會開誠布公各項數據,再做討論。他又認為,按綜合工程可行性與經濟效率而言,堤岸填海或是更佳治水方案,建議政府重新考慮。
梁鴻細表示,政府前期針對擋潮閘大量研究討論並無不妥,但興建與否需待下屆政府視乎內港南泵箱成效再做決定似乎太慢。政府施政工作是延續的,尤其目前內港應對風暴潮能力仍然不足,當區居民和商戶都希望盡快見到行之有效的方案根治水患。雖然政府擔心「兩年都開唔到1次」,效益低,「但1次巨型風暴潮就是擋潮閘發揮作用的時候」。他建議政府開誠布公,將所有工程相關問題、造價、維護、管理成本、風險等資料詳細向社會公布,再根據社會意見決定是否興建擋潮閘,或提出其他方案。
堤岸填海方案有效治水更具效益
目前,內港一帶防災工程僅完成1項內港北雨水泵站箱涵渠建造工程,外加正在開展的內港南雨水泵站及下水道工程。梁鴻細指出:內港南雨水泵站工程完成,可以有效抵禦一般暴雨、風暴潮產生的海水倒灌,但若遭遇類似「天鴿」、「山竹」的超強颱風,一旦海水沒過堤圍,雨水涵箱恐難以應付。而無論未來政府採用何種方式,從設計、招標、施工都需要幾年時間,目前民防機制仍是呼籲民眾撤離,安裝防水閘等工作,減低風暴潮對生命和財產的損失。
他續指,雖然「Plan A」加高堤圍方案幾年前被政府擱置,但民間和業界亦曾提出堤岸填海的「Plan A plus」方案,通過先在近岸填海,再在外圍建造堤壩形式,一方面可以更有效配合澳門城市規劃、活化舊區發展,同時為輕軌西線預留空間,形成半島環狀式澳門輕軌交通系統,發揮輕軌最大效益。但該方案涉及內港碼頭營運,梁鴻細指,倘若政府為碼頭業界提供搬遷解決方案,相信業界會充分考慮,有利解決內港水患。
梁鴻細認為,雖然政府在擋潮閘研究上花費了大量成本,但工程除考慮可行性,還要算經濟帳,擋潮閘除了羅司所提及的「設計貴、施工貴、維護貴、管理貴」問題,在未來管理上還存在區域各地聯動、操作上容易出現延誤、或無法發揮功用等障礙,更未考慮可能出現的泥沙淤積、疏浚工作;反而堤岸填海工程或更可一勞永逸,不存在管理問題,也不需要操作就可抵擋風暴潮,「當有更好方案出現的時候,不妨重新走回『Plan A』」,才能更有效益地解決問題。
2017年「天鴿」至今,政府只完成防災減災工程中短期規劃的兩項工程,至於長期規劃的工程似乎全數擱置,梁鴻細表示,目前防災基建工程的進展可能無法滿足居民預期,但運輸工務司工作繁重,又受限於人手及程序,司長多次在立法會強調「要有先後緩急程序」,相信運輸工務司已經盡力,希望市民理解政府無法一次性將所有項目提上日程。他期望政府在不拖慢其他民生設施工程的情況下,盡快做好相關防災減災工程,若政府人手不足或可選擇將部分工作外判給其他專業機構,從而加快相關決策和項目推進。
資料來源:2023-2-9,市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