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日本最快於本月起排放福島的核污水,街總副理事長兼社會事務委員會主任張淑玲建議當局針對日本的水產品及其加工品等啟動更嚴格的應對機制,並聯同中國海關總署與香港食物環境衛生署等進行密切的資訊交流,務求採取有效措施,及時阻截核污染食品所帶來的危害。同時,應提高公眾對食品安全問題的認識和意識,培養正確的消費觀念。
增查驗頻率力度
日本排放核污水除掀起國際間的廣泛爭議外,同時將造成對海洋生態、食物鏈以至食物安全不可逆轉的傷害,更涉及本澳食品供應的安全層面,不容輕忽。張淑玲留意到香港食安中心在上月二十四日公佈一項“違規樣本的檢測結果”,驗出一批原產地為日本的帶子樣本,“無機砷”含量超出法例標準近四倍,更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質,長期攝取過多的無機砷,會累積在人體的肝、腎及膽等器官中,引起慢性砷中毒,也會增加罹患膀胱癌、皮膚癌、腎臟癌的風險。為此,她促請當局跟進相關檢測結果,並加強查驗頻率與力度,確保能及時發現和掌握任何可能受到核污染影響的物質。
無原產地憂漏網
一旦日方啟動排放廢水,港府會即時禁止源自福島等十個都縣的水產品進口,涵蓋所有冷凍、乾製或以其他方式保存的水產品、海鹽及海藻等,並設置更多檢查關卡。她表示,不少日本進口食品亦無列明原材料產地,擔心會有漏網之魚。因此,特區政府應對日本食品及其相關加工品從嚴把關,嚴防存在風險的產品輸入,積極考慮從其他地區尋找替代品,對居民安全健康負責。
對於坊間反映,停止日本水產品進口或使經營日本料理的商戶深受衝擊。她呼籲商戶可尋找其他國家可替代的供應商,用以填補可能出現的需求缺口,確保貨源的品質與穩定。畢竟日本排放核廢水將持續三十年,該國沿海的漁獲也會受到較大程度的污染,她認為本澳消費者對替代品會有所理解並作出選擇,始終這些政策都是基於安全考量下無可避免的轉變。
資料來源:2023-8-8,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