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局計劃增加普通話教學的比例,但否認“普教中”,群力智庫副理事長兼澳門坊眾副校長陳家良不贊成“普教中”,一來私校自主,二來課程框架和基本學力等文件沒有規定,三來因師資和學生語言水平實際上行不通,四則暫未有學術或實踐研究證明“普教中”的效果優於“粵教中”。
可開設普通話課程
陳家良稱,課程框架和基本學力中並未提過一定要用普通話教中文,且在基本學力中,粵語的重要性高於普通話,學生要“流利而得體地使用粵語”,普通話是進行學習或基本交流便可。例如初、高中學中文語言“聽、說、讀”中,對粵語聽力的語速、說話流利、朗讀字正腔圓都有要求。“從當局頒佈的文件睇,睇唔到強制用普通話教中文的趨勢。”
他強調,用普、粵教中文各具優勢,普通話在語言表達上已經是書面語,但對大部分是以粵語為母語的學生,粵語在理解上佔優。實踐上,中文師資的普通話能力未必強,用不擅長的語言教中文,根本無法提升學生的水平。尤其是幼稚園、小學等低年級學生,用普通話理解的能力不強,更應盡量用粵語教中文,效果比較好。建議從小學階段開始開設普通話課程、用活動教學模式,讓學生從小接觸。具備一定的語言基礎後,讓具備條件的高年班嘗試用普通話教中文,但都應該滲入粵語學習的元素。
以其所在的學校為例,同一年級中,以普通話教中文的學生的中文科成績,包括作文,並非顯著優於用粵語教授的班級,“其實是睇老師的教學方法同質素,而唔係使用哪一種語言。”
“粵教”影響閱讀?
有支持“普教中”人士認為普通話表達上已是書面語,有利中文寫作學習,尤其在亞太經合組織參與PISA測試的七十二個國家和地區中,本澳十五歲學生的閱讀素養明顯差過科學和數學就是證據。陳家良稱,“澳門閱讀只係相對差,對比二○一五年澳門數學第三、科學第六的成績,閱讀排第十二,應該算是中等或者中上。”他相信閱讀成績遜色與“粵教中”關係不大,而與閱讀風氣、網絡用語有關,當下的學生睇書時間少、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其任教的學校一五年的PISA閱讀成績優於對上一次測試,正是與大比例推動閱讀風氣、在正規課堂上傳授予學生正確運用閱讀策略有關。
他主張無論是學粵語抑或普通話,興趣好重要。粵語人人識得講,但文化底蘊就非個個知道,建議當局出版輔助教材,讓學生學習粵語的特別用詞、歇後語等趣味知識,引起學生學語言的興趣。
資料來源:澳門日報,2017-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