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現代人生活壓力加重,常被金錢、工作又或被人際關係逼得喘不過氣,需要經常與負能量抗衡,產生焦慮、抑鬱等精神亞健康問題。近期,本澳發生多宗因精神亞健康人士傷害自己的行為,例如輕生、企圖自殺等,甚至發現有精神病患者獨留在家離世多日亦未有人發現。有見及此,群力智庫中心副理事長張淑玲認為有關部門需要檢討跨部門的通報機制,以及做好社區心理輔導支援工作,發揮社區協同效應。
張淑玲指出,近年全球對於精神亞健康的關注度有所提高,世衛組織更把2017年「世界衛生日」主題定為 「一起來聊抑鬱症」。根據衛生局的統計指出,2015年精神科求診超28,000人次,與2011年相較增加兩成。2016年街總社區心理輔導隊跟進100多宗個案,服務2000多人次。由此可見,居民比以往更主動尋求心理的幫助,同時亦愈來愈重視自身的情緒和精神健康。因此,有關部門必須要做好有關工作,包括治療、預防性宣傳等。
目前,衛生局雖然設有「四階級模式的精神健康服務」、「社區精神科服務隊」、與社工局也有通報機制,但張淑玲認為從近日的個案反映出,有關部門的通報機制存在漏洞,如早前發現曾有精神病患者獨留在家離世,顯然該病患者回到社區後並沒有得到後續的跟進,以致於離世多日亦無人發現。再者,復康者出院後,若缺乏家人照料,病情有可能出現反覆,需要有關部門持續跟進。因此,當局必須要檢討相關機制作出改善,尤其是針對精神健康復康者重回社區後,對其是否定時複診、跟進其精神情況、以及對於重回社區的精神復康者順利重生投入社會,避免悲劇再次出現。
張淑玲續稱,居民對於精神亞健康的認知仍有待加強,有關部門雖然設有「社區精神科服務隊」,但難免會讓求助者擔心求助後被誤認為是精神病人,甚至受到歧視,除了耽誤接受治療的時間外,亦會使隱蔽個案更難發現。因此,有關部門除了要加強宣傳外,亦需要加強與民間社團的合作,使居民先從民間社團中得到基礎的心理諮詢輔導服務,在必要時再展開進一步的輔導或治療工作,如轉介至衛生局精神科等,使心理服務在社區中發揮融合協同效應,同時亦能讓居民盡早得到適切的治療和服務,減少不幸事件的發生。
資料來源:巿民日報,2017-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