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澳每日產生多達1400噸家居垃圾,總量按年有雙位數增長,環保局早在2015年預計焚化爐將於2020年前飽和。群力智庫中心副理事長陳家良表示,澳門土地資源極度稀缺,政府對廢物處理的方式和地點應作可持續規劃,除加大力度減排減廢,亦應研究其他先進的廢物處理和再生方法。
陳家良表示,早前政府敲定收回偉龍馬路的土地,用作興建八千個公屋單位,是次決定得到社會較普遍的支持。多年來,私人房屋在政府多次出招後,價格仍是小跌大升,透過興建公屋來解決居民的居住需求刻不容緩。然而,偉龍馬路地段亦有其缺點,當中最多人關心環境污染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大小的問題。
據環境保護局資料,澳門垃圾焚化中心由新舊兩個廠房組成,每個廠房均設有3台焚化爐。新舊廠房先後於1992年和2008年投入營運。焚化爐運作時會釋出尾氣,雖然新廠房設有相對先進的尾氣淨化系統,但運作近25年的舊廠房硬件技術上難免較為落後。
澳門每日產生多達1400噸家居垃圾,總量按年有雙位數增長,環保局早在2015年已預計焚化爐將於2020年前飽和,而且未來新城E1區的住宅和社服設施與現時焚化爐近在咫尺,若偉龍馬路地段因焚化爐問題需另作用途,相信不久將來政府仍需另覓他途來解決居民住屋訴求,社會方面也要再次作出取捨。
因此,陳家良建議政府應藉此機會引進日、台、新加坡等地較先進的焚化技術,採取當地的尾氣、飛灰無害化處理方案,釋除居民對偉龍馬路公屋項目的疑慮,同時將有利於整個路氹區的空氣質素。他指出,惟現時該方案成本較高而未能作商業化運作,但政府可考慮透過政策引導,以公共利益為本,鼓勵專營公司提高淨化技術,使其可同時兼有廢物處理和減少空氣污染的功用,提高技術效益,減少成本。
長遠而言,政府應對廢物處理的方式和地點應作可持續規劃,除加大力度減排減廢,亦應研究其他先進的廢物處理和再生方法,融入區域合作處理方案,拓展使用水域內建人工島以綜合處理廢物的習慣,讓廢物處理有系統性的規劃和突破性的發展,從而釋出珍貴的土地資源,轉危為機,才能得到社會更多的認同和支持。
資料來源:濠江日報,2017-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