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局《澳門環境狀況報告二○一七》顯示,本澳二○一六、二○一七年所棄置的城市固體廢物量分別達到約五十點三萬公噸和五十一萬公噸。立法議員兼群力智庫理事長何潤生認為,港珠澳大橋開通,實現了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可預見本澳未來將繼續穩步繁榮發展,這意味着本澳所產生、棄置的城市固體廢物量將會不斷攀升,建議政府加緊環保方面的政策工作,以免環保工作不到位阻礙整體城市發展。
盡快立法膠袋徵費
何潤生指出,過去,政府曾推出針對各式垃圾處理的方案,惟環保宣傳工作未夠完善,居民自發進行源頭減廢的意識和行動力不高;另一方面,本澳的環保措施起步較遲,例如鄰埠早已於二○○九年開始膠袋徵費計劃,台灣推行限塑計劃更已長達十六年,今年更宣佈擴大限塑政策。歐洲議會通過了限塑法案,確定於二○二一年禁用一次性塑膠製品。反觀本澳的環保政策一直只聞樓梯響,雖然政府在二○一六年曾就相關法案公開諮詢,去年亦曾稱將於年內立法,惟二○一八年已尾聲,相關法律的出台仍未有期,能否在本年內兌現仍然存疑。
他續指出,政府多年來對環保政策的宣傳不彰,導致居民對環保、減塑政策的認識不足,甚至踏入了“膠袋徵費等於另類徵稅”或“交了錢便等於環保”的誤區。促請政府:第一要加大對環保的投入,同時建議政府首要盡快完成相關法律立法程序,實施膠袋徵費,從使用者自付原則,訂立法律法規監管本澳的塑膠袋使用量。
政府牽頭推動環保
第二,檢討現行垃圾分類方法,例如增加回收廢物的分類和種類,強化固體廢物回收後的使用率,同時加強對回收業支援及幫助,增強他們的競爭力,讓他們能夠形成產業鏈,讓回收業能夠真正成為一項可持續、循環發展的產業。
第三,建議政府研究推動和鼓勵食肆、製造商、生產商等減少使用塑膠,或使用環保替代物料,從生產源頭減少固體廢物的產生;第四,應從科研着手,鼓勵環保業界、生產商及科研機構探索及開發新的環保技術,或自主開發如台灣的“生物基”、德國的“樹葉餐盤”、印度的“可食用塑膠”等類似的新環保物料,以推動澳門的環保科研進程;第五,為顯示政府對環保工作的重視和決心,建議政府未來的某些工程或服務判給上,把承辦商處理廚餘和垃圾的情況納入評分標準,或強制把環保條款納入判給的合同、批給合約中,發揮政府主導和牽頭的作用,推動食肆、機構及居民自主參與環保工作。
資料來源:澳門日報,2018-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