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解決內港水浸問題,工務局推出「司打口及下環區改善排水系統方案」,標準按50年一遇情況設計,並開展加高海牆、新建排水箱涵渠及泵站、司打口公園地下建設蓄洪池等治水工程。群力智庫理事梁志鏗認為,政府必須周詳考慮方案的成本與效益,如蓄洪能力、地下施工難度及對周邊建築物的安全影響等,建議可考慮選址地理條件相對較佳的北灣,並呼籲多部門合力建設「海綿城市」。
梁志鏗表示,防洪蓄洪工程對於城市低窪地區的水浸,具有明顯作用,對城市安全而言,更是意義重大。近期內港陸續進行一系列的治水工程,如內港防洪工程等,亦是吸取「天鴿」風災教訓而彌補缺漏。與上述防洪措施不同,今次的改善排水系統方案目的在於蓄洪,相信類似香港的「市區截流蓄洪工程」或「跑馬地地下蓄洪計劃」。然而不可忽略內港地質條件的特殊之處,一是淤泥沉積和砂土填海地對施工的影響,二是地下工程對周邊老舊的建築物帶來安全威脅,三是日常交通疏導因素。
梁志鏗續指,當局計劃在司打口休憩區下方,建設一個長83米、闊20米、深9米,總容積約1萬5千立方米的蓄洪池。僅以容積標準看,能否有效解決內港和下環一帶的水浸問題,存在一定疑問。眾所周知,全球暖化趨勢下,惡劣氣象災害發生機會持續增多,降雨強度及洪水峰值不斷創新高,加上潮汐因素,屆時蓄洪池將獨立承擔強暴雨下的區域蓄洪要求,相信將不可避免出現超負荷狀況。
梁志鏗補充,由於現時方案處於設計階段,在項目財政投入、工程施工費用、施工時間及產生的直接和間接成本及效益等,均未得到真實、準確的體現,不免令人憂慮該蓄洪池未來能否實現較理想的工程效益。以香港為例,總投資70億港幣的「市區截流蓄洪工程」設置了總蓄水量達10.9萬立方米的兩個蓄水池及附屬雨水排放隧道,兼有雨水回收利用、沖洗街道等功能。而十億七千萬元的「跑馬地蓄洪計劃」,更比預期提早約一年完工。相較之下,本澳的治水進度則是「見步行步」,二者高下立見。
梁志鏗表示,若只為蓄洪,不妨研究在北灣進行,一是地理空間條件相對較優,二是對建築及民生影響較小。惟長遠而言,蓄洪與防洪二者不可或缺,有必要加快落實防洪閘建設工程。整體來看,「海綿城市」是生態城市的發展方向,蓄洪亦屬其中一部分,建議當局從多途徑著手,提升雨水回收及利用渠道,擴展城市綠化面積,在抵抗天災的同時,進一步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
資料來源:濠江日報,2019-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