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早年提出以“公交優先,鼓勵步行”的交通政策,但是本澳長期處於地少人多車多的困境當中,現時本澳的交通在很大程度上仍需依賴私人交通工具。據交通事務局資料顯示,2018年本澳機動車輛總數約為24萬,交通運輸壓力無法在短期內降低,群力智庫副理事長陳家良認為當局應研議在居住密度比例較高的區域增設更多跨區步行系統,以緩解“搭車難”的居民日常出行困境,有助緩解和疏導人流,減輕車輛的使用率及交通壓力。
交通壓力只增不減
陳家良指出,澳門是一個彈丸之地,人口密度高,加上年逾3500萬的入境旅客,交通壓力非常大。雖然當局提出了“公交優先,鼓勵步行”的綠色出行政策,但由於重重因素疊加的作用下,現實是不但原來希望作為公交體系主幹的輕軌大眾運輸系統遲遲未能實現,公共巴士服務質素屢屢受質疑,居民出行在很大程度上仍需依靠私人交通工具,交通壓力只增不減,他認為增建更多的跨區步行系統有其實際的必要性,特別是一些跨區的步行系統,將能夠減少居民跨區出行的距離,有效地貫通聯繫不同區分的公共空間,為社區打造更多綠色環境,同時亦能為居民營造更優越的步行條件和舒適度,鼓勵更多人綠色出行。
鼓勵更多人綠色出行
陳家良表示,雖然本澳地方小、大部分地區之間的路程不遠,但即使只是一少段距離,居民很多時仍不會選擇利用步行的方式出行,歸根究底是因為現時本澳仍有很多區域的步行環境不夠友善,行人道狹窄、障礙物多、日曬雨淋、工程多,居民難以忍受之下,只能繼續以車代步。近年來,政府雖持續優化了不少行人路環境,亦增設了不少步行設施,例如愕街自動扶梯、焯公亭行人隧道等,未來亦提出會進行松山行人隧道及周邊步行系統建設,但整體來說效率仍然不足。他認為本澳不少區域例如林茂塘至筷子基、高士德一帶,塔石廣場與大三巴一帶等地區,均有條件優化現行步行環境,或增建步行系統,建議當局應結合居民、遊客的出行習慣,做好相應設施的規劃建設,構建更完善、更廣泛的步行系統網絡,為居民、遊客提供更多出行選項,以減輕本澳道路交通的沉重負擔。
構思下一階段整體交通規劃
另一方面,他亦認為現在已經是《澳門陸路整體交通運輸政策(2010-2020)》報告中所規劃的十年中的最後階段,建議當局應該全面檢示規劃的執行情況,同時亦需綜合考慮本澳整體社會未來的發展方向規劃等多重因素,開展構思本澳下一階段的陸路整體交通運輸政策規劃,對現有的未實現的方案或項目應急起直追,積極尋求更新更好的方法解決現有的交通困難,實現「智慧交通」、「智慧出行」,為居民及遊客打造一個宜行、宜遊的綠色交通城市,構建和落實更好的世界旅遊休閒中心。
資料來源:2019-9-6,正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