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署昨日介紹二0二0市政署渠務工作。群力智庫副理事長梁鴻細表示,渠網關係到本澳的排洪能力,是整個防災減災系統當中重要的一環,他認同市政署前線人員在惡劣天氣下仍然出勤緊急清渠的辛勤付出,建議通過修改《公共地方總規章》,加大罰則和相關部門的執罰權;同時引入智慧渠務,合理設計及改造地下管網,徹底根治本澳水浸問題。
眾所周知,水患是本澳的「老大難」問題,近月本澳又再度因惡劣天氣,致使多區發生水浸,特別是內港、新橋等一帶的舊區更是水浸的黑點,對舊區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影響,亦使中小企的營商環境造成阻礙,使他們疲於水浸所帶來的經濟損失。梁鴻細指出,本澳各區水浸的原因不一,但整體上渠網的排洪效率較低,這一方面是由於本澳渠網的建造標準僅為十年一遇,在整體能力上早已不敷高度城市化發展的澳門使用;另一方面,現時澳門仍有三成的渠道仍是採取舊式的清污合流系統,而大廈非法接駁渠道,食肆缺乏安裝隔油井、非法排污,建築工地非法排放水泥砂漿及黃泥水等問題更加重了本澳渠管的淤塞、堵封問題,使渠網無法完全發揮正常應有之效,影響排水能力之餘,一旦遇上惡劣天氣,便容易造成水浸。他建議當局應研究修改《公共地方總規章》,加大相關罰則,亦應提高相關部門的執罰權,如遇屢勸或屢罰不改的單位,應協調工務及環保部門勒令其停工整改;而當局應加強搜證工作,對有排污高風險施工的工地應加強巡視,避免渠管受水泥硬塊損壞而要重建,造成公帑浪費及增加工程數量的後果,要社會共同承擔。
要更有效處理清理堵塞渠道的工作,梁鴻細建議應引入智慧渠務的概念,利用感應器探測各類水渠沙井的水位及流量,根據分析後知道一定範圍內的管道是否有堵塞或梗阻,加快人員進行檢查與維護。從長期的角度來看,應通過沙井和下水道流量計監測的資料,使之成為渠網建設提供有效的參考,特別對於如何在上游截流、中下游蓄洪設施的效益和下游泵房的建設,提供有用的參考數據,從而形成合理的城市地下管網設計及改造,避免因為城市基礎建設的不科學性而造成水浸的災害和損失。
資料來源:2020-7-4,華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