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澳居民就業前景與信心指數問卷調查”反映,疫情下居民普遍在工作及生活承受一定壓力。負責展開調查的群力智庫中心建議當局制定整體經濟未來部署和預案,為本澳社會發展做好預備。同時增加支援本地失業人士,以及為應屆大專畢業生及留學生提供更多帶津培訓及就業配對。長遠應檢討及思考本地產業結構限制,發掘自身優勢,開拓發展適度多元,創造發展空間。
群力智庫中心副理事長張淑玲表示,縱觀疫情,澳門已連續超過三個多月沒有出現新增本地病例。然而,鄰埠香港近日出現疫情反彈,全球感染數字亦未見回穩跡象,加上“開關”仍未有期,雖然政府推出了不同的經濟援助措施,但本地企業在短期內仍然面對嚴峻的困難和挑戰。
早訂措施迎挑戰
研究團隊認為,政府宜根據疫情常態化下本澳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及早加快制定本澳未來的整體經濟部署和預案,思考如何優化澳門經濟結構的具體方向和措施,為本澳社會的未來發展做好準備。
以工代賑援失業
建議當局一方面應考慮增加“以工代賑”名額,幫助失業人士盡快重投職場,維持家庭收入和生計;另方面應考慮新增及完善對失業人士的支援措施,如設立一次性的“逆境失業援助金”或“逆境家庭援助金”,幫助失業人士及其家庭渡過疫情難關。同時在短期內提高低收入人士或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標準,擴寬受惠人士及家庭數量;長遠應設立失業保障制度。
以學代賑助進修
針對應屆大專畢業生及留學生,團隊建議當局與不同的團體、機構、企業合作,加大“疫境自強 · 職出前程”職場體驗計劃的名額。同時依據本澳的人才需求及未來發展態勢,舉辦更多職業帶津培訓或帶津學習計劃,採取“以學代賑”,與不同的高校合作,開設“可獲發還部分或全部款項”或設獎學金的高等課程,鼓勵繼續進修。
適度多元謀發展
團隊認為,雖然疫情為本澳經濟帶來巨大挑戰,但亦能讓大眾認清現實、直面困境,建議當局藉機認真思考本澳下一步的發展路向,宜應利用自身的條件優勢,加強粵澳深度區域合作,積極發展產業適度多元,如利用橫琴的土地助力本地產業發展,加強對外招商引資。另方面,利用電商平台優勢,助本地企業升級優化轉型,使他們免受傳統條件的限制,能夠應對新時代、新形勢,開創更大商機、發掘新出路。
資料來源:2020-7-13,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