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諮委張淑玲表示,友誼圓形地連接關閘口岸、東北大馬路、友誼大橋、新城A區及港珠澳大橋,一直都是重要交通樞紐,該區車流量非常大,尤其早上上學、上班高峰時段,均出現交通繁忙或行駛緩慢路況。她引述《2015年新城區總體規劃的交通影響評估報告》指出:未來新城A區在未建成輕軌之前,友誼圓形地繁忙時段的飽和率達九成一,漁翁街近九成七,疫情下交通問題程度雖比過往減輕,但回顧過去港珠澳大橋通車首半年,大橋旅客量1093萬人次,車流逾65萬架次,其中穿梭巴士通行21.8萬班次,相信待港珠澳大橋開通和未來澳車北上後,區內交通更是百上加斤。
為配合友誼圓形地行車天橋建造工程,東北大馬路、黑沙環中街及友誼圓形地一帶於去年5月29日至今年1月14日實施第三階段交通措施,她認為天橋工程目前進度理想,相信在疫情期間旅遊巴減少行駛,有利整體工程進度和交通整治。但因應友誼圓形地正開展道路維修工程,實施交通改道措施,變相過往從外圍前往關閘和友誼大橋的車輛,要先駛入黑沙環中街再駛出來,造成內街交通壓力,加上內街有不少非法停車問題,她認為政府需重視問題,在適當時候於交通黑點增加交通警員疏導車輛。
盡快落實A區接半島其他地方
她指出:行車天橋設計採用Y字形,其中一邊在雕塑物《珍珠》上面接駁至港珠澳大橋引橋位置,Y字另一邊引向友誼大橋接駁離島方向,有效避免車輛駛入迴旋處等待紅綠燈,相信友誼圓形地行車天橋投入運作後,對該區交通壓力起到一定紓緩作用,但強調待未來新城A區落成和港珠澳大橋在疫後恢復正常通關後,友誼大橋必然出現超負荷問題,「新城A區規劃有10萬人口居住,1個出口並不足以應付如此龐大車流量,特區致府應適時向社會公布究竟其他出口的落腳點在哪個位置。」
行政長官曾於去年施政報告答問大會上回應表示,會研究以行車天橋解決友誼圓形地交通問題,惟至今除目前工程選址上與新城A區有通道連接外,有關當局亦規劃另外3個連接點,包括:連接至漁翁街和馬揸度博士馬路一帶、連接至友誼大馬路外港碼頭一帶,以及連接新城A區和B區的海底隧道,其中新城A、B區之間的海底隧道已經開展環境影響評價第二次公示,政府卻未有公布最新的進展和規劃是否可行,她期望政府盡快落實規劃的時間表,向外界交代有關設計方案構思。
盡快建輕軌東線規劃接駁青茂
被問及北區是否有條件建設更多立體交通紓緩壓力?張淑玲稱,北區居住大量人口,加上道路空間相對狹窄,如果要興建更多立體交通配套存在難度,當局應首要做好其他配套規劃,尤其輕軌東線建設至關重要。她進一步指出:輕軌東線計劃在2027年建成,期望以此紓緩離島到關閘一帶的交通壓力;但,接駁到港珠澳大橋或青茂口岸仍未有相應配套,政府亦應在建造輕軌東線時一併考慮。
張淑玲強調,單靠友誼圓形地行車天橋不足以解決區內交通壓力,必須通盤考慮,過去政府曾提出《關閘口岸暨周邊環境的總體概念性城市設計報告書》,建議在關閘口岸建設立體交通樞紐綜合體,以整合性、立體性的交通設施設置方式及關閘地區交通的進出動線,連結各類交通設施的場站用地及人行動線,她促請政府必須加緊研究該規劃是否可行,並加快第四條澳氹跨海通道的規劃和建設。
資料來源:2022-3-19,市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