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日報
2016-11-16
“教育興澳”、“人才建澳”是特區政府一貫的施政理念。在首份“五年發展規劃”正式文本中,特區政府進一步訂定“提升創新能力”、“培養創新人才”的具體目標,更將“加快推動科普教育”作為重點工作列出。查照各國發展歷史,社會進入一定階段後,要取得後續發展新動力,必須從“創新”著手。當中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內地的互聯網創新,在內地發展轉型過程中殺出一條血路,成為一道亮麗的經濟增長景觀,世界觸目。
為此,中央政府更在“十三五”規劃中將“創新”列為六大發展目標之一,重視程度可見一斑。由此觀之,澳門在制訂首份“五年發展規劃”將“創新”列為未來施政的重點內容,既符合世界發展潮流,也體現了與“十三五”規劃的對接。
筆者認為,在培養創新人才的系統工程中,基礎教育的工作具有奠基性的重要影響。說白了,如果在基礎教育階段能透過適切的教育設置,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一定可以為澳門貢獻更多的創新能力,從而推動社會發展。
培養創新人才條件
分析澳門當前的基礎教育狀況,可以看到存在培養創新型人才的一些有利條件,具體如下。
第一,教育改革和教學改革興起,社會對學生創造力培養給予高度重視。近年來澳門特區政府頒佈了多份教育文件,尤其是《正規教育課程框架》要求學校改革課程結構,重視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再結合《非高等教育十年規劃》關於創新能力培養的論述,可以說,澳門教育界在教育價值觀上高度重視“學生創造力”這一課題。另外,因應鄰近地區尤其是內地的發展,“創新人才”的培養已成了澳門社會的共識,由此形成了對澳門教育的強大需求。
第二,資源上的支持。當前“教育發展基金”對各類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活動投入了充足的資源,從而使得深化澳門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力的培養正處於一個十分有利的教育時空。例如透過“餘暇活動”鼓勵全體學生參與課外活動,活躍思維;又如透過“學生潛能發展”項目,創設平台讓有專才的學生進一步成長;再如透過“應用課程資助計劃”鼓勵學校開設應用型課程,讓學生從實踐中成才。簡言之,社會重視,資源到位,學校要推行創新教育就有了堅實的外圍環境。
第三,實施小班制教學,有利於照顧學生差異,利於學生個別化發展。因應澳門學生人數波段發展趨勢,教育暨青年局從多年前開始已適時在中小幼等教育階段推行第二輪小班制教學——將每班學生人數由35至45人減少到25至35人。本年度已推行到高中二年級,下年度將會覆蓋到整個基礎教育階段。每班學生人數減少,學生的個別化發展必然加強,我們的教育就能更好地做好“教育範式轉移”:從標準化模式走向個別化模式。個別化關顧到位,學生個性能有效發展,創新能力的培養基礎自然更為堅實。
培養創新人才建議
如何在基礎教育階段做好創新人才的培養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第一,大力改革學生評核制度,引入多元評核釋放學生的思維能力。傳統的評核制度過分強調“總結性評核”,窒礙了學生的創新能力。所謂的總結性評核,其特點是以紙筆測試為主要形式,考核內容固定,答案標準。不言而喻,以此為導向的教學模型易走向“填鴨式”的應試教育,不利於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筆者建議,政府應該盡快出台“學生評核指引”,突出“形成性評核”的重要性,以“學生成長檔案”的方式取代傳統的紙筆測試,將學生的課堂表現、作業、報告等充分納入評核內容,藉此全面評核學生的課程表現。這樣一來,應該教育的桎梏才能被打破,教與學的焦點真正放在學生成長上,而不是只著眼於單一的標準測試成績。筆者相信,在多元評核體系下,學生的思維必能更為開放、活躍,創新意識得到有效提高。
第二,加強科學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分析能力。當前社會資訊科技發達,但本澳的科技人才卻呈現不足,這種現象在基礎教育同樣存在。根據歷次PISA測試結果顯示,澳門學生的科學素養表現比閱讀素養還差,落後於其他大中華地區,PISA 2012高科學素養表現的尖子學生的成績甚至比PISA 2003失色,呈現倒退現象。由此可見,本地在科學教育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澳門的科學教育工作有條件做好,近年有不少中學生代表本澳外出參與地區性或國際性的比賽,奪得衆多科技獎項,可惜我們卻沒有針對這些尖子學生加以培養,結果這些學生在升學時,大部分沒有修讀科學專業。基礎教育階段科技比賽成績輝煌,成人社會卻是科技創新人才凋零,兩者反差之大,令人深思,令人慨嘆。
筆者認為,本澳的科普教育重點應該放在實驗教學上,原因如下:其一,科學實驗著重觀察和分析,如果重視實驗教學,長期堅持下來,必能有效提升學生的研究能力,對培養創新人才起著重要作用。其二,科學實驗本身是一個充滿趣味的過程,著重實驗教學,就是讓學生充分感受科學的魅力,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興趣,從而部分地解決“理科生升學不選科學專業”的問題。當然要真正做好實驗教學,政府和學校必須要有決心投入資源,徹底改善各校的實驗室設備,還要在課程上作出調適,讓所有的理科實驗盡可能讓學生參與。上述兩點是最起碼的必要工作。
大力提倡藝術教育
第三,大力提倡藝術教育,提升學生的個人審美品味。在衆多學科中,藝術審美最富個人色彩——每個人對美都有自己的看法,並無絕對的統一標準。因此,重視藝術教育既可以提升學生對美的感受,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個性品味,有效打破千人一面的“標準化教學”模式,從而促進學生創意思維的發展。當前,在澳門基礎教育階段中,藝術教育處於“邊緣”地位,學校不重視,學生不給力。雖說多數學校從幼稚園到初中均開設相關藝術科目,但重視程度遠未足夠。政府有見及此,在“課框”中作了重要規定:未來高中須開設藝術科目,從而實現基礎教育全覆蓋,並透過《基本學力要求》對藝術教育的教學內容作了具體描述。對此,筆者深表贊同,並在此呼籲:藉此課改之機,希望各校做好藝術科目的師資建設,深化教學內容改革,以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為主,切實提高藝術教育成效,從而提升學生的創造能力。
陳家良(群力智庫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