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提供塑膠袋》法案上月被提交至立法會審議,有望年內通過立法。立法議員、群力智庫理事長何潤生表示,這意味着澳門終於遵循鄰近國家地區腳步,逐步走向成為重視環境保護的綠色城市,對於澳門今後繼續邁向可持續發展城市具有積極重要意義。他亦認為徵費不是“減塑”的最終目標,促請政府盡快推出後續措施及方案,以應對日趨嚴重的環保問題。
限塑決心仍未足夠
何潤生指出,據官方數字顯示,二○一七年本澳城市固體垃圾多逾五十一萬噸,其中塑膠廢物佔兩成三(塑膠袋佔當中的一成三),他表示,這顯示除塑膠袋外的塑膠固體廢物在澳門亦佔相當份量,造成的環境影響也大,故即使相關法案獲得通過,也不代表本澳的塑膠垃圾問題已全部得到解決。而且,政府方面在減廢、限塑方面的意識與決心仍未足夠,環保原則未能有效地在政府日常工作中付諸實行,無法幫助政府進一步落實城市綠色發展。
何潤生續指出,由於資訊不夠透明,社會對政府現存的垃圾分類後續處理存在疑慮,打擊居民執行環保的信心。雖然現時坊間不少中小企已自發採取各種措施,以減少部分外賣盒、塑膠杯、塑膠吸管等一次性餐具及其他塑膠袋、外賣托架等塑膠物品的使用,或自發進行循環使用,但由於範疇窄、數量小,能夠造成的影響仍然杯水車薪。
推動整體社會減塑
他認為政府除應該盡快完成《限制提供塑膠袋》 法案的立法程序,以提升本澳整體環保進程,亦應及早推出後續方案,如設立環保基金,進行專門的綠色生產技術的研發、宣傳和教育工作。鼓勵社會上更多連鎖企業、商戶轉用其他物料或可生物降解的材質替代塑膠製品,增強社會企業責任,擴大社會限塑的比例和幅度,把落實環境保護工作的責任推進至大型企業、生產商、銷售商等層面。同時必須加大環保工作在校園及社區的落實和宣傳,增強居民對本澳環保工作的信心,藉此推動整個社會的環保風氣。
資料來源:澳門日報,2019-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