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掘路工程被譏為“遍地寶藏”,日掘夜掘,影響交通和營商環境。當局昨日接受電台邀請講解地下管線地理資訊,明言澳門舊區因保護文物等因素影響,難以一蹴而就開展地下共同管道工作。
群力智庫副理事長梁鴻細指出,城市發展管線持續更新及維護無可避免,如何有效結合地下管道資料系統及科技應用,協調好開挖地道的工作至關重要。建議政府事前開誠佈公讓社會知悉受影響的出行資訊,並應建立一套專門的共同管道管理法律制度,尤其應做好防汛設計,保障居民及工作人員安全。
建立專門法律制度
當局出席電台訪問時稱,一五年已與相關單位訪談,了解地下管線作業流程,並系統分析。一六年參考外地經驗,制訂適合澳門的地下管線資料規範,並於一七年開始要求各部門每一季均要向地籍局報告符合規範的管線資料狀況。
梁鴻細欣聞有關工作的協調進度,資料內容包括管線準確位置、管線材質、是否現用及廢置狀態等均有詳列,各部門透過該系統以及全球定位系統的輔助,可清晰觀察各類管線的分佈情況,開挖前預先規劃好工程所需時間。建議上游工作既已有成,各部門更應多溝通協調,最重要是制訂開挖地道工程規劃,有序開展。並應透過社交媒體、傳統媒體等多渠道方式,向居民盡早公開受影響的路面情況,尤其是公共交通安排,讓居民有充足的出行準備。
明晰建設監管責任
梁鴻細指出,現時澳門設於地下的基礎設施多樣,各類管線如電訊、電力、自來水、天然氣、交通訊號及有線電視等共九大類,分別由不同的政府部門及專營公司負責建造及營運。為確保新城共同管道順利推動,應參考內地、台灣及日本等地經驗,設置專門的地下管道法規,讓公共建設與維護管理有法可依。將來配合都市發展計劃及交通設施之新建或更新,在統合公共設施管線配置,加強道路管理,維護交通安全及市容觀瞻方面,訂立專門的地下管道法規均有其實際需要。現行的建築及消防法規某程度需有監管地下空間的使用,但保障居民及維修人員的安全仍有不足。梁鴻細特別強調,須做好防汛設計,以免暴雨雨水進入管溝。日常的維護及巡查責任更要清楚說明。其他如建設費用的分攤、處罰制度及監管機制更應明晰。
梁鴻細稱,當局應盡快訂定新城地下空間規劃,是否有地下商場、智慧管理系統等均會影響共同管道的建設。現在既有系統及科技支援,前瞻工作可更準確周詳。穩健的城市基礎建設有助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
資料來源:2019-12-15,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