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澳前日發生罕見大塞車,下午開始西灣大橋、友誼大橋及氹仔皆現車龍,社交媒體早被塞車圖“洗版”,直到晚上七時四十五分當局才作出應對,開放舊大橋予私家車通行,市民怨聲載道。交通局官員昨解釋,因西灣大橋工程、路氹演唱會和友誼大橋七宗交通意外導致堵車,未來會做好預判。
大排車龍怨聲載道
前日西灣大橋往澳門引橋入口因配合重鋪路面工程,由上午九時起禁止車輛通行。有私家車車主受訪稱,當日中午西灣橋已開始塞車。到晚上約六時情況更嚴重,他由澳門到氹仔,整段車程蝸步前行,氹仔交通幾陷癱瘓,沿路卻無指示、無交通警員,相當狼狽,“幾分鐘嘢,可能三十分鐘都搞唔掂”,直斥離譜。亦有網民被困氹仔運動場一帶,指堵塞了一小時仍未上到友誼橋。從氹仔到澳門,塞車更嚴重。
施工兼意外多影響
市民早已叫苦,當局姍姍來遲,於晚上近八時才公佈開放舊大橋予私家車通行,遭鬧爆反應遲鈍。交通事務局交通設備處長賴健豪昨出席澳門論壇探討智慧交通時,解釋前日西灣大橋工程、路氹城有演唱會活動,及友誼大橋下午五時至晚上八時有七宗交通意外,故造成大塞車。
他指當局的智慧交通項目做了約一年,收集了近半年的數據,未曾發生上述類似事件。強調須實際發生了相關情形,評估影響性,才能加入到預測模型中,進而作出更有效及準確的預判。
智慧交通須予配合
今後會藉事件收集數據,優化預估工作,亦會增強敏感度,令預估到情況發生時,盡早透過媒體、手機應用程式或道路顯示屏發佈訊息,讓市民選擇合適的出行方式。此外,會考慮將天氣、開學或賽車等特殊日子加入到模型當中,從而令預測更準確。也會與治安警察局加強合作,做好預案。他強調,智慧交通非“萬能”,需要多方面配合。
預知情況後知後覺
出席同一節目的智慧城市聯盟協會理事長黃承發表示,預測是智慧交通重要功能之一,前日演唱會、道路維修屬預知情況,應事先做好預測,部署交通安排。建議平日多訓練該智能系統,以增加其靈敏度,有利於日後判斷的準確性。此外,可利用巴士、特別的士及發財巴的“GPS”系統評估道路擠塞情況,用智慧燈柱量度車流等。
居民倡推網約巴士
群力智庫中心副理事長雷民強認為,本澳智能交通方案相對保守,未能做到全民參與。參考內地,其系統可識別車牌,記錄車輛行駛習慣,進而分析泊車及公交需求。又建議優化巴士報站系統,推出“網約巴士”,對準時上車的誠信客戶提供搭車優惠,以增加參與誘因。
資料來源:澳門日報,2017-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