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七十年代,隨著黑沙遺址被發現,足證澳門有四千多年歷史。區內享有獨特的自然資源及文化底蘊。黑沙村民互助會吳觀祥會長表示,該區具有歷史特色,沒有其他可以取締,期望當局為該區重新規劃,改善民生,開拓旅遊元素。
吳觀祥表示:路環黑沙村自上世紀五十年代起,主要是以捕魚、耕作及上山採藥材為生,養活一代又一代的人。上世紀七十年代,當時市政廳邀請一名本澳學者鄧氏教授前來考察,指出四千年前黑沙村己有人居住。至上世紀八十年至九十年代更有挖掘到六千年前石器時代的珍貴文物。及後,民政總署邀請鄧教授主持講座,談及有關出土文物的歷史。
他續指,過去該會曾多向當局建議設立紀念館及紀念碑,讓居民及旅客認識本土歷史。有關意見已提出兩至三年,可惜事與願遺,沒得到政府部門回應。而區內發展規劃,該會亦於二○○三年拜訪當時的運輸工務司司長,提出把黑沙村打造特色農村,設有民宿、美食街及供大眾耕種的務農區。有關計劃書亦同時提交至社會文化司及行政法務司,最後亦是杳無音訊。
提及區內民生設施,吳觀祥談及,黑沙村至今沒有渠網,每家每戶門前制造化糞廁,長期出現衛生問題,而當局指因沒有規劃為由而沒有進行任何改善衛生的工程。有關供電的問題,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當時的市政廳只給予村落一盞油燈,後來為區內設置電錶,容量由5M逐漸增至10M。他表示,現時的10M容量難以應付冷氣、雪櫃等用電量,而電力公司以沒有屋契為由而不為區內增加用電容量,而相同的難處亦體現在供水用量問題上,令居民生活環境處處受限。他建議當局以民為本,先處理居民日常用電及環境衛生問題,及後再處理屋契的法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