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力智庫公佈的社區精神健康研究報告指出,根據街總社區心理輔導隊數據顯示,市民各項求助問題中,六成為情緒問題,其次則為廣泛性發展障礙、行為問題、精神及情感疾患等。
擔心標籤變隱蔽但現時仍有不少居民對精神病存在誤解,以致患者不敢主動求醫,復康者也因擔心會被誤會或有負面標籤,多處於封閉的自我空間,不但無助病情改善或復康,更有可能使病情惡化,讓坊間個案變得隱蔽,故期望加強宣傳,消除社會對精神病患者的誤解。
昨日下午三時,群力智庫在會址舉行“愛同行、防自殘——構建社區精神健康”研究報告發佈會,群力智庫中心副理事長陳家良、張淑玲,街總社區心理輔導隊主任陳立文介紹。
兒童求助較突出隨著本澳社會快速發展,都市人生活壓力增大,容易產生精神亞健康問題。以街總社區心理輔導隊的心理諮詢及精神衛生教育服務為例,一四至一六年間,跟進的三百六十八宗輔導個案中,以三至十歲的兒童年齡層佔最多,其次為十八至四十歲的中青年群體。
求助問題中,大部分都為情緒問題,佔六成;其次為廣泛性發展障礙,即如自閉傾向、多動和專注力不足等,佔一成六。另有部分涉及行為問題、精神及情感疾患、社交問題、家庭問題等。
醫生人口應對大值得關注的是,根據世衛標準精神科醫生與人口比例應為一比一萬。惟按去年澳門總人口與現時山頂醫院的精神科醫療人員計算,結果得出比例為一比三萬五千,即每一名精神科醫生需應對逾三萬人,較香港、台灣、日本和韓國等地都為緊張,與世衛標準更存在較大距離。
社區推廣消誤解同時,近年政府和民間社團雖致力推廣精神健康的信息,惟不少居民對精神病患仍存誤解和歧視,無形中或耽誤患者接受治療的時間,讓隱蔽個案更難發現,增加支援精神病復康者的難度。因此,期望當局可在社區多推廣精神健康信息,消除公眾對患者的誤解。
資料來源:澳門日報,2017-07-30